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作文 > 正文内容

优秀作文:《从陌生到熟悉》

英才学习-阿江2个月前 (11-01)作文82

优秀作文:《从陌生到熟悉》

从陌生到熟悉

我驻足眺望远方,眼前浮现出曾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瑰宝,似一条盘旋于塔尖的巨龙,一声声咆哮荡涤着心灵。它嘶吼着,唤醒沉淀于尘世间流失的血脉,渐渐重温昔日輝煌。——题记

那年我同父母登门拜访家中长辈,亲戚们热情地招呼着,在饭桌上畅所欲言,闲谈家中琐事。大家说的话十分晦涩,是我不懂的方言。我只觉索然无味,便离席走开了。同家中小辈玩耍,询问得知,他们竟也无一人懂家乡话。曾几何时,我们与它之间,已有难以跨越的鸿沟,向后凝望是祖辈血脉传承的断裂,向前窥探是文化的流失。

我要重新认识它——学习家乡方言的念头,渐渐在心里扎了根。

翌日,我来到奶奶家,道明所想,奶奶轻轻地笑着:“家里的孩子都不乐意学,你倒有这份心思!”我坐在板凳上与奶奶相视,轻轻闭上双眼,细细聆听她如吟唱般动听的方言,感受它似清澈见底的溪流缓缓流淌。似午后暖阳,投落于一片净土上。字音好似轻巧的百灵鸟,让人不停地跟随着它灵活的双翅翱翔,驰骋于漫山遍野,别致的韵味让人沉醉。言止,我恍若初醒,仔细品来,它不复当时的晦涩难懂。

感受到方言之美妙,与学会间仍有巨大的鸿沟。我微微蹙起眉,托起下巴。我想起自己学习英语时,是从一个个单词开始,学习方言也应该细细追随一字一词语、一步一脚印,搭建起富丽堂皇的宫殿。我劳烦奶奶再说一遍,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如同跳跃的音符,扣人心弦。我双目炯炯有神,燃起星星之火,喃喃低语,模仿着奶奶的话语,尝试自己再细细品读。质朴的韵味,缠绕于我的舌尖,韵味无穷。眼前闪现昔日古城的繁荣景象,浮躁的灵魂,历经一次次的锤炼洗礼,早已沉静下来,沉醉其中。再闭眼,几百年前,在我踏足的这片土地上,文人墨客的吟诵声、贩夫走卒洪亮的吆喝声、孩童稚嫩的嬉笑声……在耳边回响。

悄然之间,我已渐渐习得方言。

我漫步在归家的石板路上,“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满天的晚霞,散发出夺目光彩,一片赤红璀璨,美得令人心醉。

我忆起最初听见方言的那一幕:与我同龄的后辈们皆不知它温柔的模样,一声一调皆是生活的感怀;一字一句皆带着笑意,如同青铜器上所镌刻的铭文,隐隐泛着光。它凝结着先辈们的心血,凝结着上千年的智慧,凝结着数代人传承的文化瑰宝。它流淌在祖祖辈辈的血液之中,有着穿透时空与地域的力量。难道要让明珠在我们这一代蒙尘吗?不,它是无法泯灭的!它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散发着璀璨金光。失了它,我们就如同那失了根的浮萍,漂泊无依。它是根,是永不消散的乡愁。

我注视远方,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家乡的方言像一条长长的丝绸,衔接着今时和古代,穿梭时空与祖先们对话。同时,它如浮光掠影,匆匆闪过,碾碎于指缝、发梢间。生于幸福年代的我们应趋光而行,让薪火相传。

年华如流水,不可让祖先们的心血与智慧湮灭于世,我对它渐渐从陌生到熟悉,愿“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从陌生到熟悉

     以小扣柴扉的心情,轻轻翻开氤氲着墨香的书页,我发现了一个落英缤纷的世界。于是,无数个静谧的夜晚,我掌灯夜读,且行且歌……

——题记

     第一次接触书本是因为祖母。儿时的我常居祖母家,每到夜晚,祖母便从那略有落灰的大书架上取出《唐诗三百首》,倚在我身旁的藤椅上,用温和的语调为我朗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那时的我并不理解诗的意思,但却依稀感觉到:天边仿佛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红雾,一点一点氤氲开来,太阳燃烧着,跳动着,在一片朦胧的橙色里,染红了一片云,光芒交错变幻,忽而赤红,忽而绛紫,倏地又定格为金黄。夕阳的金粉洒在海面之上,船只的影子被丝丝拉长……这就是我的脑海中曾经萦绕的画面。

    祖母每天都坚持为我朗读,当我懵懂地问她缘故时,她笑着说:“读书太重要了!”日后,我接触到了王安石笔下暗香浮动的梅花、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时难言的思念、刘禹锡笔下九曲黄河的磅礴雄壮……现在的我对古诗文毫无生疏之感,是祖母消融了我与文字的隔阂。

     而现在,我已然将书当成另一个栖身之所。

     带着淡淡的愁绪翻开尘封的记忆,我看见一名女子凭栏叹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凭栏落泪的身影,令人神伤。在那个遥远的、男尊女卑的时代,那个诗词精灵——李清照,曾让我深深迷恋。或许是小时候曾在江南水乡生活过几年的缘故,每次读到李清照的词,我的心里总会泛起涟漪。她的文字所展现的魅力,她的诗词所表达的忧伤,让人心醉,也让人心碎。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吟诵着李清照的词句,感受着那沉重的愁绪,我知道,我读懂了她的故事。她的诗词携着愁绪跨越时空,抵达今天,让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初次体会到了古老而凄清的忧伤。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识陶渊明时,他是东篱下悠然洒脱的农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拜读了他的《五柳先生传》后,我才发觉,他是乱世里坚定自我的智者。综观陶渊明的一生,在其淡远闲适的背后,深藏着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坚定自我的风骨。他说自己“性嗜酒”,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托词?他的悲愤,他的无奈,他的愤世嫉俗,都源于他追求“本我”“真我”的性格志趣,源于他坚决不与黑暗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的决心。因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选择脱去官服,穿上布衣,一步步踏过荒芜小道,归入田园。身后是世人的不解,讽者有之,笑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毕竟“结庐在人境”,而非世外桃源。诸多议论飘过屋外,他却捧一掬清泉洗净双耳。他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选择了一条洁身自守的道路,那是一条黑暗时代坚守自我、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文人“迷途知返”之路。      

因为离开,所以释然。      

陶渊明的故事将照亮我前进的路,让我在面对种种诱惑时能够坚守心中的那轮明月。     

刘禹锡的仕途曾风光一时,却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堕入人生低谷,刘禹锡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然而他却能够在逆境中悠然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诗句,这是何等旷达的胸襟!他告诉我,黎明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挫折、搏击风浪的勇气。      

读自己喜欢的书,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座城堡。我喜欢读狂放不羁的太白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里写满的豪情;我喜欢读哀凄婉转的纳兰词“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里写满的怅惘;我喜欢读理性冷静的鲁迅杂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里写满的愤慨。我喜欢与舍予先生一起散步于“龙须沟”;我喜欢与流沙河一起为“理想”而奋斗;我喜欢与泰戈尔一起观赏“飞鸟”……     

我与杜工部下襄阳至洛阳,喜春夜好雨,悲茅屋为秋风所破,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稼轩蓦然回首,看佳人于灯火阑珊处,与之挑灯看剑,梦回战鼓号角连营,惜白发已然生;与李清照问海棠是否依旧,听雨打芭蕉,苦浓睡不消残酒……我沉醉于诗文之间,每天都不曾虚度。     

文字,更让我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翻阅了美的世界。“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盛夏窗边葳蕤的枝叶,巷口恣意生长的野花,从暗淡中腾空而起的鸽子,在针缕編织的春天里泠泠作响的柳树,都让我重新解读了尘寰的意义,无意采撷了点滴美好。听着野风日夕在我耳畔絮聒,我告诉自己:“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春有风筝,夏有鱼,秋有青鸟,冬有雁。      

爱这世间,草木如书;爱这岁月,素静如湖。      

我与文字由陌生至熟悉,忽地忆起汪曾祺先生在《黄油烙饼》中的一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在我邂逅文学的那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我用几行并不华丽的文字,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后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特别声明:

本站属于公益性网站,纯粹个人原因(陪孩子学习便于查询和教授),网站部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学生和老师参考、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其他商业收费用途

如果网站内容能给你带来提升,那便是我经营此网站的初衷。网站相关内容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我在此谢谢!

本站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针对本站原创内容,本站也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yc8.com.cn/wenzhang/202411/4513.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