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正文内容

秋天

英才学习3年前 (2021-09-20)语文189

四季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秋天,在刘禹锡眼里,是胜过春朝的;在王维眼里,是清凉可爱的……在苏轼眼里,秋有许多情态,有思念、有达观、有苦闷。

苏东坡留下众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其中写秋的众多,下面九首苏轼的秋日诗词,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达观的。

点绛唇 [jiàng chún]庚[geng]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

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东坡就是东坡,即使在萧瑟的秋日,他依然高昂,你看他怎么说:不用悲愁,我身强体健,能吃能喝。发那悲秋的哀叹作甚。

这首词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东坡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千百年来,鼓舞了许多人,令人可敬。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孤独的。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bìn]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zhǎn]凄然北望。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苦闷的。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wú tóng]。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nóng]。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这首悲秋之作,写于作者晚年。上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下片抒情。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官场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对于时光易逝、老年无奈的感慨。全词基调哀伤悲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愁思的。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上片写天意留人,然后推进一层刻画作者内心活动,即使今日留得友人,明日行者终当行,那情景仍然令人肠断,所以今日留君终是徒然。

下片借佳人泣别再写离情,最后写送行者比行者更加伤心。该词用第三人称写法几经转折,将离别情思表达得委婉曲折。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

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矛盾的。

蝶恋花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wéi],冷透人衣袂[mèi]。

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jī]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

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寂寞的。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全词运用象征、双关的手法,在苏轼笔下,爱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内蕴,少女羞涩而多愁的心态,被反复描绘。

从极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临的景物“桐”、“井”、“花”、“楼”,寄寓了少妇“永夜”孤影的梦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怀念的。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sōu]。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该词上片写登临远望之所观所感,通过对所观景象的描写,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借登高宴饮来抒发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

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

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遗憾的。


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diàn]已知秋,更听寒蛩[qióng]促机杼[zhù]。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苏轼与胞弟子由感情深笃,离别后经常思念。这一夜,作者又在梦中与亲人重逢,并且一同“在江亭醉歌舞”,十分惬意。可是好梦不长,三更时分,雨打梧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了作者的好梦。现实中的他,依然与亲人天各一方。他怀着无限惆怅想再找梦境,已经“无觅处”了。


苏轼笔下的秋天,是绵长的。

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译文】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自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行舟至荆州之前,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写下该词。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望”字是整首词的“词眼”。先是远望山色,既而仰望空中晚霞,再是近望地上寒花,进而平望远林村舍,最后着眼于南望故园,思乡之念,悠悠绵长。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苏轼七集》、《苏轼词》、《苏轼易传》、《苏轼乐府》等传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特别声明:

本站属于公益性网站,纯粹个人原因(陪孩子学习便于查询和教授),网站部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学生和老师参考、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其他商业收费用途

如果网站内容能给你带来提升,那便是我经营此网站的初衷。网站相关内容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我在此谢谢!

本站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针对本站原创内容,本站也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yc8.com.cn/wenzhang/202109/96.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