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内容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英才学习6个月前 (11-10)阅读理解134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 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它本身的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 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 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 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 加强语气等;

5、对比 :强 调 了 … … 突 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 , 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 对比、借代、 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 副词(如都, 大都, 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 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概括归纳

1、 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 +人+事。

2、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 +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 +论点

图片

作文考试, 就按记叙文准备

开头结尾要准备好几套方法,什么类型用什么开头,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拿手, 考试前一两天, 尤其是头天晚上, 默记一下。准备结尾, 要背好一两个结尾的语言类型, 可以有排比、比喻或者反问。实在不行, 就用做梦式结尾法。

语文必考“句式转换题”方法总结

整理句序

这要求将一些顺序混乱的句子,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 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以准确表达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做这类练习, 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 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2. 综合各句的意思, 想想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3. 想想全段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是方位, 还是总分等。

4. 按确定的顺序排列。

5. 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几遍,看排得对不对, 如果发现问题就进行调整, 直到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反问句与陈述句

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 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 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 它们的意思相同, 语气有所不同。

1. 反问句变陈述句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 怎么、 难道、 哪里等等), 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 有的给删去, 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反问改陈述)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 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 使我们流连往返。

4. 这点小事, 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这点小事, 不要妈妈担心。

5. 大千世界, 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大千世界, 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

6. 你难道没看比赛吗?

你看了比赛。

7. 你难道不去上体育课了吗?

你去上体育课。

图片

2. 陈述句变反问句

(1) . 先加上反问词(怎能、 怎么、难道、 哪里等等), 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 等, 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 有的给删去, 没有的给加上。

(3) . 加上反问语气词(如:呢、吗) , “。” 变“?” 。

练习:

1.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2. 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彩颖画的吗?)

3.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怎么能伤他们的心呢?)

4. 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难道我们能不闻不问吗?>)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对话与转述的互换练习:(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 )

1. 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外公对小英说, 他告诉小英,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2.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 我去帮他辅导功课。”(张强笑着对妈妈说, 李明今天生病了 , 他去帮 李明 辅导功课。)

3. 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1)班, 获得了冠军。”(李老师兴奋地说, 他们班战胜了四(1)班, 获得了冠军。)

4. 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王老师对小华说, 他把小华的书包缝好了。)

5. 爸爸说:“我明天要去昆明,你自己做饭吃。”(爸爸说, 他明天要去昆明, 让我自己做饭吃。)

6. 爸爸说:“你明天别去玩了,我带你有事去。(”爸爸说, 让我明天别去玩了,他带我有事去。)

缩句

1. 要知道写的是什么。

2. 表示时间、 地点、 数量、 方向、 环境、 修饰词语(的、 地、得前面的词语) 都可以缩去。

3. 缩句后变成:“名词+动词+名词” 或“名词+动词”。句子主干剩下: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练习:

1.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话包蕴着哲理。)

2. 红四团取得了 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四团取得胜利)

3. 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工人师傅把钻安装好。)

4. 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 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老师讲了故事。)

修改病句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1. 成分残缺

(1). 春天来了, 越来越来暖和了。(春天来了, 天气越来越来暖和了。)

(2). 洒在沙滩上, 沙滩上一片银白。(月光洒在沙滩上, 沙滩上一片银白。)

(3). 学了《爱迪生》 这一课受到了教育。(学了《爱迪生》 这一课我受到了教育。)

(4).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修复我们学习。)

2. 成分赘余

(1). 联欢会上, 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联欢会上, 他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2). 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 西红柿、 黄瓜和蔬菜。

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 西红柿、 黄瓜。

(3). 我经常阅读、 看科幻小说。

我经常阅读科幻小说。

(4). 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

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树上。

3. 表意不明

(1)、 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李红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2)、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她心里很着急。

(3)、 有人主张接受, 有人主张反对, 他同意这种主张。

有人主张接受, 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第一种主张。

(4)、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 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全班同学除了张刚以外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

4. 搭配不当

(1)、 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

今天联欢会上的杂技和舞蹈真好看。

(2)、 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

我很喜欢参观自然博物馆。

(3)、 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

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踩着泥泞的小路前进。

(4)、 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5. 语序不当

(1)、 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去参观科技馆。

(2)、 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一支优美的歌。

(3)、 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我对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很感兴趣。

(4)、 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李华被一定同学们评为“三好学生”。

(5)、 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学校已经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公布出来了。

图片

“把” 字句和“被” 字句

(1)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把” 字句: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我迷住了。

“被” 字句:我被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

(2) 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 我的视线。

“把” 字句:大风卷起的尘土把我的视线遮住了。

“被” 字句:我的视线被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

(3) 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 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把” 字句: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 爱迪生终于把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找到了。

“被” 字句: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终于被爱迪生找到了。

语文关联词语的种类和用法

关联词语在书面语及口语中都要经常用到。关联词语的用法看似简单, 但由于理解不深,或者受口语影响, 在考试中也往往失手丢分。关联词语是在句中起着关联作用的词语。根据构成句子的类别, 可以分为八类。

一、 构成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常用关联词语: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 ……,不是……而是……,即……也……,一面……一面……,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例句:

1. 我们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

2. 领导一方面肯定了他的优点,(另) 一方面也指出了他的缺点。

3. 这个商场的东西价格又贵,质量又差。

4. 老王既当爹又当妈, 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养到这么大。

5. 这本书不是我的, 而是他的。

二、 构成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仅……还……,……更(还) ……,……甚至……,不光……也……。

例句:

1. 海底不但景色奇异, 而且物产丰富

2. 他不但平时不休息, 而且周末也工作。

3. 他不仅自 己完成了任务, 还帮助了其他同学。

4. 他不光自 己完成了任务, 还帮助了其他同学。

5. 他不但自 己完成了任务, 还帮助了其他同学。

三、 构成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 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常用的关联词语还可以分成三小类, 分别是:两者中选其中一个:

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

例句:

1. 要么他来, 要么我去, 明天总得当面谈一谈。

2. 这个周末我不是去故宫, 就是去长城。

3. 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 就是踢毽子。

两者中选前一个:

宁可……也不……,宁愿……也不……

例句:

1. 我宁愿走着去, 也不坐你的车。

2. 邱少云宁可牺牲自己, 也不暴露潜伏部队。

两者中选后一个:

与其……不如……

例句:

与其坐公共汽车去, 不如骑车去。

四、 构成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或部分相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虽然……可是……,尽管……还是……。

例句:

1. 虽然天气已晚, 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2. 虽然你是好意, 但是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3. 尽管很多人不理解, 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

4. 这孩子尽管年纪不大, 可是懂得的东西却不少。

5. 尽管天气很冷, 可是爷爷还依然坚持早锻炼。

图片

五、 构成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因为(由于) ……所以……,……因而(因此) ……,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例句:

1. 既然你们都知道了, 我就不再重复了。(前因后果)

2. 我之所以不再重复了, 是因为你们都知道了。(前果后因)

3. 之所以没人违抗哈尔威船长的意志, 是因为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前果后因)

4. 由于有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因此小明的学习进步很快。

5. 因为有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所以小明的学习进步很快。

6. 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六、 构成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 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两类:

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如果……就……,假如……就……,要是……那么……,要是……就……。

例句:

1. 如果那本书写得精彩, 大家就喜欢看。

2. 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 我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3. 假如明天下雨, 我们就下个星期再去游乐园吧。

4. 如果明天下雨, 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假设与结果不一致:

即使……也……,即便……也……,哪怕……也……。

例句:

1. 哪怕明天下雨, 运动会也照常举行。

2. 即使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我也一定要 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七、 构成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 另一个分句表示产生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只要……就……,无 论 ( 不 管 / 不 论 ) … … 也,(都) ……,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

例句:

1. 只要有机会, 我就练习说英语。

2. 只有多听多说, 才能学好英语。

3. 不管你有没有道理, 你都不应该骂人。

4. 无论你有没有道理, 你都不应该骂人。

5. 只要我们努力, 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八、 构成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 分句有先后顺序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一……就……,起先……后来……,……接着……,……就……,……于是……,

……便……。

例句:

1. 小明一考试就偷看别人的试卷。

2. 起先他还很认真, 后来就把妈妈的话全忘了。

3. 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 我就照着样子做。

关联词重点难点解析

一、 同一个句子, 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作用就不同, 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例如:

1. 因为我们共同努力, 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 如果我们共同努力, 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详解:第一句是因果关系,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 第三句是条件关系。在我们平时的说话、造句或作文当中, 究竟选用什么关系, 这就要根据自 己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二、 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 不可随意改换。

例如:

1. 只要经常锻炼身体, 才会增强体质。

2. 他宁可挨打, 不如泄密。

3. 不管天气多么恶劣, 他却是按时到校学习 。

详解:

第一句,“只要”应与“就”相配,“只有” 应与“才” 相配,“只要” 与“才” 搭配不当,应把“才” 改为“就”。

第二句, “宁可” 应与“也不”相配,“与其” 应与“不如” 相配。句中“宁可” 与“不如”搭配不当, 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 最好是把“不如” 改为“也不”。

第三句,“不管” 与“却” 搭配不当, 应把“却” 改为“都”。

图片

三、 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

例如:

1. 虽然今天天气十分寒冷, 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2. 今天, 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台演讲了, 而且从小不爱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详解:

第一句,“却” 表示转折并没有错, 可是, 全句不通顺。如果把“却” 放在“清洁工”之后, 句子就通顺了。

第二句, 让人念起来感到很别扭, 如果把“不但” 放在“表达能力强的同学” 前面, 句子就顺畅了。

四、 不能缺少关联词。有一部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 可根据情况省略其中的前一个, 如“不但……而且……”, 可省去“不但”、“虽然……但是”, 可省去“虽然”。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个的“而且”、“但是”。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 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 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 意思也会表达不清。例如:

1. 自从开展“一帮一” 的活动以后, 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 如果我们齐心协力, 把这件事情办好。

详解:

第一句有递进的关系,但缺了一个与“不但” 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 读上去感觉话没有说完, 递进的关系不清楚。如果在“增进了” 前加上“而且” 或者“并且”, 不但递进的关系明确了, 句子的意思也清楚了。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 前面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因为缺少与“如果” 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 句中的结果就不明确,让人读后也有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要是在“把这件事情办好” 之前加上“就能”, 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五、 不要乱用关联词。

例如:

1. 他自 己不跟老师讲, 并且要我讲。

2. 我的成绩差, 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 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 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 不是递进关系。乱用“并且”, 使语意表达不清, 应把“并且” 改为“却”。

第二句, 乱用“但是”, 应删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特别声明:

本站属于公益性网站,纯粹个人原因(陪孩子学习便于查询和教授),网站部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学生和老师参考、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其他商业收费用途

如果网站内容能给你带来提升,那便是我经营此网站的初衷。网站相关内容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我在此谢谢!

本站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针对本站原创内容,本站也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yc8.com.cn/wenzhang/202311/3334.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