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整理
初中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整理
一、则
则,一般作连词,跟“而”的用法相近
(1)表示承接(顺承)关系。译为“就”“便”“才”,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就”“那就”“那么”“便”。
①令五人者保其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五人墓碑记》)
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以
1.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式或条件。可译为“拿”“靠”“用”“把”“根据”“凭借”“凭……身份”等,可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翻译。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2.作连词(相当于“而”)
(1)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作助词
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时间、数量的界限,可不译。
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何
1.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什么”或“哪里”。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作谓语,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
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记》)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作副词
(1)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观沧海》)
(2)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怎么,为什么。
何至旨沉溺缧绁之辱哉!(《报任安书》)
春考语文园地分享春考语文学习干货 读书、写作,终身成长2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特别声明:
本站属于公益性网站,纯粹个人原因(陪孩子学习便于查询和教授),网站部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学生和老师参考、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其他商业收费用途。
如果网站内容能给你带来提升,那便是我经营此网站的初衷。网站相关内容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我在此谢谢!
本站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针对本站原创内容,本站也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