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数学 > 二次函数 > 正文内容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一)

英才学习-阿江11个月前 (01-16)二次函数610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一)


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中,特殊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向是难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该类问题通常考察以下几种类型:

1.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4.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5.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6.角的存在性问题,7.面积存在性问题‍‍,8.线段存在性问题。

一、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例: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点P是直线BC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PAD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通过读题,不难求得A、B、C、D四点坐标,容易考虑到当△PAD是等腰三角形时,应该分情况考虑,但存在的问题是,点P是一个动点,如何确定点P的位置呢?


解法一:两圆一线确定点的位置
首先分三种情况:AP=AD  DP=DA  PA=PD
1.当AP=AD时,以点A为圆心,固定线段AD长为半径作圆,此时圆与直线BC相交于两点,这两点即为所求点P;此时不妨设点P坐标,利用勾股定理表示线段AP长并与线段AD长建立等量关系即可求出点P坐标;

2.当DP=DA时,以点D为圆心,DA长为半径作圆,与直线BC相交于点P,并利用勾股定理构建等量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3.当PA=PD时,作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BC相交与一点,该点为所求点,此时不妨通过确定直线AD解析式进而表示这条直线解析式,然后利用两直线交点的求法解决即可。


解法二: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线段长构建方程的方法

解决问题时首先把△APD的三边AP、PD、AD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然后分三种情况,分别构建方程求解即可。


二、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C两点,(点A在点C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B,点P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PBC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通过读题,不难求得A、B、C三点坐标及抛物线对称轴,容易考虑到当△PBC是直角三角形时,P、B、C三点均有可能是直角顶点。点P是一个动点,如何确定点P的位置呢?

解法一:两线一圆构图确定点的位置、改斜归正转化横平竖直线段长

首先,把问题分为三类:∠PCB=90°、∠PBC=90°、∠BPC=90°

1.当∠PCB=90°时,过点C作PC⊥BC交抛物线对称轴于点P得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斜直角,处理该类问题的常用方式是把两定点B、C,一动点P的坐标通过改斜归正的辅助线做法转化为横平竖直的线段长(横平的线段长,也称作水平宽,通常用两点横坐标的差的绝对值表示,竖直的线段长,也称作铅垂高,通常用两点纵坐标差的绝对值表示),从而有效的把函数问题与几何问题有机结合,顺利解决问题,所以不妨过直角顶点C作与y轴平行的直线,并分别过点P、B作该直线的垂线,构造一线三等角相似模型,得出PM:CM=CN:BN ,然后只需要用点B、C、P三点坐标表示这四条线段长建立等式即可解决问题(也可求直线PC解析式解决);

2.当∠PBC=90°时,过点B作PB⊥BC交抛物线对称轴于点P得斜直角∠PBC,然后过点P作PM⊥y轴,改斜归正构造一线三等角相似模型,把点的坐标转化横平竖直的线段长建立等式解决问题(也可求直线PB解析式解决);

3.当∠BPC=90°时,线段BC为斜边,此时可利用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的性质以BC为直径作圆确定点P的位置,然后改斜归正构造一线三等角模型解决问题。

解法二: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线段长构建方程的方法

类比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处理方式,解决问题时首先把△PBC的三边PB、PC、BC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然后分三种情况,结合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性质,分别构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解即可。

该种方法思路比较简单,但在特定情况下,构建方程时会出现高次方程,不便于解方程求解,需结合实际问题使用。

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点Q在直线x=-3上,是否存在以点P为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PBQ,若存在,求出点P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分析:

通过读题,不难求得A、B、C三点坐标,点P、Q是两个动点,位置不确定,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此时不妨通过草图分析,大体分两种情况:①直角顶点在BQ下方,②直角点P在BQ上方,结合上辑课讲到的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思路,容易考虑使用“改斜归正”的处理办法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构造一线三等角全等模型,从而顺利转化线段长建立等量。

具体解法如下:

四、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点P是对称轴上一动点,点Q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以点P、Q、B、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分析:

解法一:类比平移法

通过读题,不难求得点B(3,0)、C(0,-3)坐标,P、Q是两个动点,若以B、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常分两种情况:定线段BC为边、定线段BC为对角线,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平行且相等的,结合平移的性质考虑解决问题时把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点的平移。

不妨设点P(1,m),只需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点Q坐标,然后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求出m值,进而求得点P坐标。当BC为边时,由点B、C坐标可知,点C(0,-3)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可得点B(3,0),点B(3,0)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得点C(0,-3),类比B平移到C或C平移到B的方法,便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点Q坐标;


当BC为对角线时,相对较为复杂,此时把点C(0,-3)向右平移1个单位,向上平移m个单位可得 点P(1,m),反方向把点B(3,0)向左平移1个单位,向下平移m个单位可得点Q坐标为(2,-m)

这种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方法关键在于参考已知点的平移,得出未知点的平移,结合草图正确表示点的坐标,相信你一定能顺利掌握。


解法二分析: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法

若以B、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仍然分两种情况:定线段BC为边、定线段BC为对角线,当BC为边时,又有BC∥QP且CP∥BQ和BC∥PQ且CQ∥BP两种情况。

①当BC∥QP且CP∥BQ时,

过点Q作QM垂直直线x=3于点M,可得△QMP≌△BOC,把线段OB、OC长转化为线段QM、PM长,先求出点Q坐标,进而表示点出P坐标;

②当BC∥PQ,CQ∥BP时,

仍然过点Q作QM垂直直线x=3于点M,得△QMP≌△BOC,利用全等转化线段长表示点Q坐标进而表示出点P坐标;

③当BC为对角线时,

过点Q作QM⊥x轴于点M,过点C作CN垂直于直线x=1于点N,可得△QBM≌△CPN,同样先求出点Q坐标,再结合几何特征表示点P坐标。

这种解法构图比较复杂,但计算量小,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可多仔细体会。


解法三:中点坐标构建方程法

若以B、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仍然分两种情况:定线段BC为边、定线段BC为对角线。当BC为边时,又分B、P相对和B、Q相对两种情况。

①当B、P相对时,

分别设出点P、Q坐标并根据中点坐标公式表示BP中点和CQ中点,然后建立等量解方程组可得点P坐标;

②当B、Q相对时,

同样表示BQ中点和CP中点建立等量解方程组可得点P坐标;

③当BC为对角线时,

相同办法表示BC中点和PQ中点解方程组即可。

这种利用中点坐标构建方程的方法不需要准确画出图形,只需正确考虑不同分类,但计算量比较大。

五、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例题1: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P在直线BC下方的抛物线上,过点P作PM⊥x轴于点M,交BC于点N,是否存在以P、C、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MN相似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分析:

通过仔细读题,问题中的基本元素比如点A、B、C三点坐标,线段的长度,角的度数等容易得到,不妨在图形中进行标注,便于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在该问题中,当点P在直线BC下方的的抛物线上运动时,始终有∠CNP=∠BNM,因此,若以P、C、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MN相似,需分两种情况:

1.△CNP∽△BNM

当△CNP∽△MNB时,∠PCN=∠BMN=90°,可构建一线三等角相似模型转化为△CDP∽△BOC,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BO=DP:OC,同样用点P坐标表示线段CD、DP长建立等量,解方程后求得点P坐标。


2.△CNP∽△MNB


由于△MNB∽△OCB,所以当△CNP∽△BNM时可转化为△CNP∽△BCO,

由相似三角形性质可得CP:BO=NP:OC,从而设点P坐标,表示线段CP、NP,建立等量可求点P坐标。

具体解法如下:


例题2: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在直线BC上,是否存在以B、O、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AC相似?若存在,求出点D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分析:通过读题,不难求得A、B、C三点坐标,点的坐标转化线段长可得线段BO、BC、BA的长度。点D在直线BC上,当点D进行运动时,容易发现∠OBD=∠ABC,所以,以B、O、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若与△BAC相似,必有两种情况:△BOD∽△BAC、△BOD∽△BCA


1.当△BOD∽△BAC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O:BA=BD:BC,此时容易求得线段BD长,然后通过点D向x轴做垂线,构造△BDE与△BCO相似求得点D坐标;

2.当△BOD∽△BCA


先由相似三角形性质得比例式BO:BC=BD:BA,求线段BD长,再次转化斜线段BD长得点D坐标,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具体解法如下:


通过上边两道问题的解法不难发现,当一个三角形固定而另一个三角形与之相似时,通常需要分类讨论,而分类时又要多注意公共角、对顶角、相等角的存在,合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线


六、角的存在性问题

例1.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已知点Q(0,-1),P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BQ于点E,是否存在点P使得tan∠PBE=1/2.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法分析:通过审题可知所求∠PBE有一固定顶点,点E始终在定线段BQ上,∠PBE的正切是1/2,所以可取线段BQ中点并进行旋转,固定角的大小,确定角的另一边,另一边所在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因此可取BQ中点F,先把点F绕点Q顺时针旋转90°至点G,构造直角△BQG,


然后通过“改斜归正”构造△BOQ∽△QMG,


转化线段长表示点G坐标,求得直线BG表达式,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方程组可求得点P的一个坐标;

同样方法把线段BQ中点F逆时针旋转90°得点G,构造直角△BQG,


然后“改斜归正”构造△BOQ∽△QMG,


转化线段长表示点G坐标,求得直线BG表达式,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方程组可求得点P的另一个坐标。



该类问题主要特点是所求角的三角函数值固定,所求角的顶点为定点,所求角的一边固定,主要的解题思路是利用固定的三角函数值构建直角三角形,然后依据图形特征解决问题。


例2.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抛物线对称轴交x轴于点E,连接BD、CD

(1)若线段BD上有一点P,∠DCP=∠BDE,求点P的坐标;


解法分析:

通过审题可知所求∠DCP有一固定顶点C,所求角的邻边DC,与之相等的∠BDE固定,而∠BDE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确定,所以可采用例1的解题思路,取线段CD的中点F绕点D顺时针旋转90°至点G,构造直角△CDG,


然后“改斜归正”构造△CDN∽△DGM,


转化线段长表示点G坐标,求得直线CG表达式,与抛物线联立方程组可求得点P坐标。

例3.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抛物线对称轴交x轴于点E,连接BD、CD

(2)若抛物线上有一点M,作MN⊥CD,交直线CD于点N,使得∠CMN=∠BDE,求点M的坐标。


分析:通过审题可知所求∠CMN的顶点M不固定,点N始终在直线CD上,不便于作图确定点M位置,因此可把∠CMN=∠BDE相等转化为∠MCN=∠DBE,此时∠MCN的顶点固定,点N又始终在直线CD上,可采用例1、例2的方法,以C为顶点,CD或直线DC与x轴交点Q得到的CQ为一边构造直角三角形,


并让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和对应的直角△DBE的直角边比值相等,然后“改斜归正”构造三角形相似并转移线段长表示点F坐标,


求得直线C解析式,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方程组求得点M坐标。

例4: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APB=∠ACO?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通过审题可知所求∠APB的顶点P不固定,角APB的对边固定,与之相等的∠ACO固定,因此可考虑以AB为底边构造等腰△ABM,使得顶角∠AMB=2∠ACO,然后以点M为圆心MA长为半径做圆,


根据同圆中同弧所对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可知,圆与抛物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根据题干条件可知线段AO=1,CO=3,AN=2,△AMN∽△ACO,所以可求得MN=6,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得MA=2根10。


设点P坐标,以线段PM为斜边构造直角△PQM,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式,解方程确定点P坐标。


该类问题主要特点是所求角的三角函数值固定,所求角的顶点为动点,所求角的对边固定,主要的解题思路是把固定边作为圆的弦,利用辅助圆构图确定所求点的位置,再结合圆半径相等构建等式确定点的坐标。

七、面积存在性问题

(一)边与坐标轴平行或在坐标轴上

该类型三角形面积的表示方法比较简单,通常选取在坐标轴上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充当三角形的底边,然后利用三顶点坐标表示铅锤高度及水平宽度进行计算。

(二)边与坐标轴不平行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是第四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D、CD,求△BCD面积的最大值及点D坐标.


分析:对于这种边与坐标轴不平行的三角形面积的处理办法通常有三种,解法一:分割法,过点D做DE∥y轴交直线BC于点E,将△BD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CDE、△BDE,利用边与坐标轴平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分别表示△CDE与△BDE的面积,进而表示△BCD面积。


归纳总结:

①分割三角形 ②利用铅垂高水平宽表示三角形面积 ③结合二次函数模型确定最值

温馨提示:两个概念,表示莫忘记!

解法二:组合法

连结DO,将四边形OCBD转化为△OCD与△OBD,分别计算△OCD、△OBD、△OBC的面积,利用四边形OCDB的面积减去△OBC面积解决问题。

解法三:切线法

由题意可知线段BC为固定值,当△BCD的边BC上高最大时,△BCD的面积一定最大,此时可通过点D作DK∥BC,当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即直线DK与抛物线相切时△BCD面积最大。

七、线段存在性问题

(一)线段最值之线段和最小问题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

(1)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确定点P,使得PA+PC的值最小,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分析:根据题干条件,易求得点A(-1,0),B(3,0),C(0,-3),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1。点P是对称轴x=1上一动点,A、C是定点,典型的“将军饮马”问题,(“将军饮马”问题微课请看历史消息)解决该类型的思路是化同侧两点问题为异侧两点,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因此可连接BC与对称轴交点即满足PA+PC值最小,此时可求直线BC解析式,把x=1代入可得点P坐标。

解:连接BC交对称轴于点P,此时PA+PC值最小


在y=x2-2x-3中,令y=0,则x2-2x-3=0,

解得x1=-1,x2=3,∴A(-1,0)B(3,0)

令x=0,则y=-3,∴点C(0,-3)

设BC解析式为y=kx+b,

则,可得3k+b=0,b=-3,∴k=1,b=-3

∴直线BC解析式为:y=x-3

当x=1时,y=-2,∴点P(1,-2)

此时PA+PC=BC==3

(二)线段最值之线段之差最大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

(2)点Q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当点Q坐标为多少时,|QA-QC|的值最大.


分析:根据题干条件,可得点A、B、C坐标依次为(-1,0),(3,0),(0,-3)。点Q为对称轴上一动点,A、C为定点,易知当Q、A、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QA-QC|<AC;当Q、A、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QA-QC|=AC,所以|QA-QC|≤AC,因此|QA-QC|的最大值即为线段AC长。此时,直线AC与对称轴x=1的交点即为所求点Q.

解:当Q、A、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QA-QC|<AC;

当Q、A、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QA-QC|=AC,

∴|QA-QC|≤AC,

做直线AC交对称轴x=1于点Q,此时|QA-QC|的值最大

设A、C解析式为y=kx+b,则

所以-k+b=0,b=-3 ∴k=-3,b=-3

∴直线AC解析式为:y=-3x-3

当x=1时,y=-6

∴点Q(1,-6)

(三)线段最值之线段值最大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

(3)连接BC,点M是线段BC上一动点,过点M作MN∥y轴,交抛物线于点N,求线段MN的最大值及点N坐标。


分析:该问题中线段MN始终与y轴平行,在函数问题中这类线段称为铅垂高,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是利用点M、N横坐标相等的特性,设一点横坐标,从而表示线段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最值解决。

解:在y=x2-2x-3中,令y=0,则x2-2x-3=0,

解得x1=-1,x2=3,∴A(-1,0)B(3,0)

令x=0,则y=-3,∴点C(0,-3)

设BC解析式为y=kx+b,

则,可得3k+b=0,b=-3

∴直线BC解析式为:y=x-3

设点M(m,m-3),则N(m,m2-2m-3)

∴MN=-m2+3m=-(m-3/2)2+9/4

∵-1<0 ∴m=3/2时MN最大为

此时点N(3/2,-9/4)

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点N为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求点N到线段BC的最大距离及点N的坐标。


(提示:过点N作ND⊥x轴,交BC于点D,表示ND解析式,然后利用sin∠NDM=sin∠ACB把ND转化为MN即可)


感谢 松松课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特别声明:

本站属于公益性网站,纯粹个人原因(陪孩子学习便于查询和教授),网站部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学生和老师参考、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其他商业收费用途

如果网站内容能给你带来提升,那便是我经营此网站的初衷。网站相关内容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我在此谢谢!

本站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针对本站原创内容,本站也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yc8.com.cn/wenzhang/202401/3847.html

分享给朋友: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一)”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